当前位置: 首页> 食品饮料> 正文

古代粮食什么价格

最佳答案

古代粮食的价格因时代、地域等因素而不同。下面我们以中国古代为例,简要介绍一下古代粮食的价格。

在古代,粮食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。尤其是在社会经济落后的时期,粮食更是人们生活的重要支撑。因此,粮食价格也就格外重要了。

中国古代从商周时期开始,就有了由**统一收购和配给的制度,史称“郊社之制”。这种制度在不同的朝代和时期都有所不同,但一般都有**定价或者**指导价的概念。唐朝开元年间,**规定粮价,其中16斗小麦=1两银子,一斗麻沸散(粗粮)=4文铜钱,一斗米=1.5文铜钱。到了宋朝,由于商品经济发展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,**逐渐放弃了粮食定价的做法,而使用了保价和稳价的手段。

在中国南北朝时期,粮食价格就有了明显的区域差异。南朝时期,南方的水稻丰产,价格相对较低;而北方依靠粮仓供应,价格相对较高。据《梁书》记载,南朝时期,进贡的15万石大米在中央储粮之前的平均价格是7文钱,总价值达到了10500两银子。而在唐朝时期,正邪两派争斗,战乱频繁,造成了粮食价格的大幅波动。韩愈在《师说》中写道:“此时盐米之贵,东门市墙外,千言难尽。”这说明当时粮食价格之高。

到了明清时期,粮食市场逐渐走向繁荣,物价也相对平稳。清朝时期,**实行了以地方米价为标准的粮价调控政策,每个省分设米价,不同省份之间,米价也会有差异。明清时期,一个四口之家一年需要约6500至7500斤的粮食,其中超过98%是谷物,按照当时的价格计算,每年粮食支出约占家庭支出的40%以上。

总之,粮食在古代的经济生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,其价格问题一直是**和百姓所关注的重点,尤其是在战乱频繁的年代,粮食的价格波动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。

其他答案

古代粮食的价格因时代、地域、政治经济因素不同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。本文将从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角度,简要介绍一下古代粮食价格的情况。

一、商周时期

在商周时期,中国北方以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,南方则以稻米为主要粮食作物。根据《史记》记载,商朝时期的粮价为一石 (约等于120-150斤) 玉米为一千文至六千文不等,而周朝时期则为一石稻米为三千六百文。这个价格可以作为一个参考,但是由于时代跨度较大,具体价格存在一定差异。

二、秦汉时期

在秦汉时期,由于土地改革的实施使得农业生产大幅提升,粮食的年产量大幅上升。因此,粮价也同步下降。根据《史记》中的记载,汉武帝时期每石稻米的价格约为两千文左右,而汉宣帝时期则下降到一千五百文左右。

三、唐宋时期

唐宋时期,中国南北粮食作物分界明显,北方主食以小麦为主,南方主食以稻米为主。据《资治通鉴》的记载,唐代时期粮价持续回升,其中由于自然灾害和战乱等因素的影响,粮价的波动较大。据《广志》,唐僖宗年间的粮价翻了倍,而继位之后的唐昭宗时期,粮价则大幅上涨。与唐代相比,宋代时期的粮价大多稳定在一定水平。宋代官方设立的“均输法”将北方和南方粮价差距缩小,从而实现了粮价的均衡和控制。

四、明清时期

明清时期,中国粮价大幅下跌,根据唐代考古记录的结果,明代时期每石稻谷价格大致为八十文到一百文之间,而清朝时期则下降到五十文到七十文之间。在这个时期,由于中国大规模地进口了美洲的马铃薯、玉米等作物,这些作物的价格也逐渐成为影响粮价的主要因素之一。

总之,虽然古代的粮价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存在着差异,但总体上呈现出了一个下降的趋势。这与中国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市场因素密切相关。

最新文章